以物易物,給我們換回了什麼?

      為什麼人們放棄了以往方便的貨幣交換的方式,採用了似乎更加麻煩的交換方式呢?這裏面有什麼心理背景嗎?

      在心理學上,有一個比較成型的理論稱之為社會交換理論。該理論認為,人們的人際互動實質上和商業上的經營活動類似,都要進行成本和收益的核算,每種行為都希望自己以最小的投入成本,換取最大的收益。當然,在這裏,成本和收益可以是物質的,也可以是精神上的。那麼,以物易物的這種方式,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? 從物質上講,在以物易物中,人們所失去的大多是自己的留之無用、棄之可惜的物品,而這樣的物品對於每個人而言,其心理上的價值並不大,換言之,在這次交易中投入成本不大;而在另一方面,我們所得到的,卻是自己所喜愛的東西,在心理上,首先會感覺很划算。

 

      那麼,人們為什麼不在網上展示商品,網下通過金錢易物的方式來交換,這不比以物易物更方便嗎?人們為什麼捨近求遠呢?其實,相對於金錢媒介,人們之所以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,其原因還在於心理上的。金錢購物,是一種明白的赤裸裸的經濟交換行為,而在這種行為中,經濟的目的為根本,當人們將人際互動的雙方彼此定位為買者和賣者時,便很難進行深入的人際溝通了,用句通俗的話講,談錢,太俗。而在以物易物中,雖然在本質上,還是一種經濟交換,但在人的心理上,經濟買賣的感覺並不強烈,採用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,更能營造一個網下交流的氛圍。在對彼此物品的介紹中,人們可能更多想像的,不是物品價值如何,而是物品背後的人生故事。以物易物,在經濟交換中,確實麻煩了許多,然而,在心靈溝通中,卻又使我們收益頗多。

 

     在當今這個壓力無限的時代,回歸到人類的童年,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,找點新鮮的刺激,順便慰籍一下我們那寂寞的心靈,何樂而不為呢?

 

資料來源擷取自:世纪心理沙龙<http://www.xlxcn.net/archives/155>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rvice15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