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代中期,俄羅斯為防止盧布貶值,因而緊縮貨幣供給,當時50%中小企業與75%大企業流行「以物易物」(Barter)的交易。自去年8月盧布大貶,至今對美元已貶值36.2%,讓以物易物的戲碼再度上演。據俄羅斯經濟看板(the Russian Economic Barometer)去年11月份統計,俄羅斯境內進行以物易物商業交易的比例達3~4%。

據外電報導,塔加洛格(Taganrog)的現代汽車工廠,在網頁上刊登以物易物廣告,汽車場有一排排的現代Santa Fe休旅車待價而沽,但希望取得電路板、鋼板、球鞋等原物料或工業產品。

以物易物的廣告也出現在報紙與網路等媒體上,例如,等值250萬盧布的高級內衣想要交換汽車,或是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壩(Krasnoyarsk)的木材想交換食物或藥品,或者是葉卡特林堡(Yekaterinburg)吊車製造商想用挖土機償還債務等等。這些都是今日俄羅斯以物易物的真實寫照。

營建業也盛行以物易物。業者表示,支付建築工人酬勞以金錢接受度最高,但工人也樂意接受食物,因此希望用食物來支付酬勞,以此來增加企業的競爭力。然而對於現代化的企業來說,以物易物就不可行了。肥料商Uralchem公司為了讓財務報表與國際接軌,便無法用穀物或牛肉支付員工酬勞。有人認為,在以物易物的年代裏,像汽油這種用途廣、流通性好的商品較受歡迎,而內衣的賣相也比汽車好。

近年靠石油發跡的42歲資本家史特里戈夫(Sterligov)對此道更是熱衷,經他撮合的業績高達1,300萬美元。2004年競選俄國總統失敗後,他失意地遠離莫斯科,與牧羊人為伍,去年8月金融危機以後,以物易物的生意讓他靈機一動。他計劃借助電腦的效率,將6~7家缺現金的企業串連,進行多方以物易物的交易,只要最後一手有現金支付給第一手,整個交易便可完成。

往好處想,以物易物讓缺現金的企業流動性無虞,也讓企業在環境大幅動盪的此刻保持競爭力,無需裁員,也不必削價競爭。然而,經濟學家波波夫(Vladimir Popov)認為這是俄國企業家的鴕鳥心態,他並認為:「俄羅斯人太傲慢了,以致從來不肯降價求售。」

1990年代俄羅斯轉型為市場經濟的前五年,企業家缺乏現金,但又不願將產品降價求售,因此倚靠企業家個人的信用與威望,進行這種以物易物的交易。

經濟學家認為,由於現代的業者與經理人都有成本與效率觀念,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應該只有害怕失業率上升的地方政府才會倡導。此外,以物易物也是貨幣供給緊縮的產物,去年8月初盧布對美元已貶值23.4%,到近期更貶值了36.2%,此刻的大環境與1990年代中期也很相似。
(http://www.dajiyuan.com)

美東時間: 2009-02-09 05:00:02 AM  
本文網址﹕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9/2/9/n2423385.htm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rvice15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